黄河情·刘店梦
作者: 发布日期:2020-08-10 浏览次数:

黄河滩区1.2万亩万寿菊产业扶贫基地里,菊花开得团团簇簇、争奇斗艳;刘店乡卫生院内,由香港轩辕教育基金会沈张婉女士、史立信先生为祥符区刘店乡捐资60万元人民币兴建祥符区刘店乡重症残疾人托养中心即将全面建成启用,为全区医养结合探路示范;刘店电商产业园内,产自黄河滩区的农特优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带货网红主播”正在镜头前卖力“吆喝”……

时至立秋,我再次来到我曾经工作过的这片土地,黄河大堤树木葱郁。黄河边上如镶金边的落日,此时正圆,光芒四射。行走在横跨刘店从西到东8公里长的黄河大道,我又有了别样的感觉。刘店,一个黄河岸边的古老乡村,如今正在这场精准扶贫的攻坚战中迸发出新的活力,发生着蜕变。

2017年秋,我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来到黄河岸边的祥符区刘店乡刘店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和我的战友们,与乡村扶贫干部一道与乡亲们共洒汗水,共付艰辛,向往着共同的向往,幸福着一起的幸福。

黄河落天走东南,万里泻入胸怀间。一个村庄就是一个黄河流域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发展的缩影。黄河岸边的乡亲们,对黄河的情结一般人是难以理解的,他们守着黄河吃不上黄河水,他们知道黄河的事情大于天,堤坝上的石头谁也不去动一块,祖祖辈辈的黄河人,守护着黄河的安澜,他们更渴望黄河母亲的爱抚,更需要黄河母亲的滋润。

刘店,位于开封城东26公里处,刘店村位于乡政府所在地,辖刘店、马庄、郭寨三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1312户、4345口人。村里居住着刘、马、郭、杜、高、孙、解、王、欧、李、乔、熊、杨、张、苏、朱等20多个姓氏。据村里上年纪的老人讲,刘店村姓多人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黄河历次洪水泛滥,从下滩搬迁至上滩的人口居多。祖祖辈辈的农民,在这片黄河滩区栉风沐雨,手胼足胝,拓展着人类文明的曙光,传承着悠久的黄河文化。也难怪至今群众还都有句口头禅“到了刘店就要留点”,这个“留点”的意思就是这里是兵家要塞、黄河故道,是南到开封、北到京冀、东赴山东等地大动脉的咽喉,不管是粮草或其他物品凡路过此地都要留点。

在我的心目中,不仅永远珍藏着这个温馨的小村庄,珍藏着那一段难忘的生活,也永远珍藏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善良的人们。

黄河岸边生活的刘店人辛勤耕耘,与天斗、与地斗、与他们的命运斗,使我们这些驻村扶贫干部深深感到我们的农民最辛苦、最朴实、最可亲。在黄河滩区扶贫的日日夜夜,用脚步丈量着民情,用真诚贴近民意,行走在这块深情的土地上,看黄河的容颜和风姿,感悟乡亲们的幸福与忧愁,聆听黄土地律动的脉搏。

“黄河水总有清的一天,人不能穷一辈子。”《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的这句话,也是刘店的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这是他们对命运的质问和挑战,这也是一种真诚的激励,更是农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生于斯、长于斯,在黄河岸边生活的人们,骨子里对黄河充满着爱与恨,总是道不完的情与仇,唱不尽对黄河的热爱和眷恋。农民群众摆脱贫困的精气神,让我们帮扶的干部思想感情的潮水此起彼伏。

“俺是老百姓,大道理俺也不会讲,但俺知道命运是靠自己主宰的,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一块钱一块钱是靠双手挣出来的。”这是贫困户郭雪山常说的一句话。当我每次与他交谈时,他常让我去看他经营的土地和产业,寻找他奋斗的答案。每到他承包的田地里,他就像打开话匣子一样,讲种植技术、说市场信息,讲他的奋斗史、话他的收入账。他常说的一句话永远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地是什么,地是人的脸皮,你好好伺候它,它就给你长脸,你不好好伺候,它就给你丢脸”,多么厚道朴实的农民啊,风风雨雨,他从艰辛中走来,与困难抗争,终于摆脱贫困。

“不要总在嘴边说没有出路,出路出路,当你真正走出去了,自然就找到了出路。”这是郭亮山在与我们驻村工作队交流时说的一句话。郭亮山今年五十多岁,靠着自己的双手,经营着自己的小家,但因前些年做生意赔本又加上二儿子考上大学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他申请贫困户那一天,他就和妻子常凤丽发誓两年一定要摘掉贫困户的帽子。2016年他带领大儿子去青海搞家庭装修,不到两年时间收入5万多元,还清了外债,2018年5月份他给在家的妻子打电话,让妻子到村里找到驻村工作队,递上了脱贫的申请,郭亮山家成为全村第一个主动要求摘掉贫困户帽子的家庭。立秋时节,我们再次来到他的家里,只见院里、屋里收拾的干净整洁、井井有条,在院里种植的柿子树和果菜构成了一副和谐、美丽的风景画。常凤丽抱着龙凤胎孙子和孙女,脸上洋溢着丰收的的喜悦,这位农村妇女看上去显得勤劳、朴实、贤惠、善良,她告诉我们,“村里组织的清洁家园行动使俺家生活条件改善多了,居住环境干净多了。”我们与她拉家常、聊生活,农家小院里不时传出她发自内心的阵阵笑声,这笑声是农民对党的好政策的感谢,是告别贫穷日子、过上小康生活、奔向新时代的真情流露。

昔日“上访户”马广良生活的怎么样,是我最大的牵挂。当我来到马广良的活禽屠宰店时,他的爱人王芳正在用手机拍摄抖音短视频。王芳的抖音号发布的内容大多是自己唱歌的短视频和丈夫马广良在店铺工作的场面。她的抖音号已经拥有了2100多粉丝,作品获赞1.5万个。王芳患有脑部疾病,家中小女儿需要照顾,一家三口靠低保金过日子,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曾因各种诉求不断上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驻村工作队和乡村扶贫干部帮马广良争取了产业发展资金,买来家禽脱毛机和冰柜,又帮他贷款几万元,在刘店乡大街上租了两间门面房,让他做起了收卖柴鸡、鸭、鹅、鱼的生意,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来,走上了稳定脱贫路。2019年年底,马广良一家顺利脱贫摘帽。听着王芳不是很流利的介绍,我发至内心的笑了,这个昔日的“上访户”如今成了脱贫攻坚的模范户。

2019年3月,根据工作需要我不再担任刘店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两年帮扶,一生牵挂,虽身在城市,但心系刘店;我常常与刘店村支书高坤和仍在村里精准扶贫的战友通电话了解扶贫情况,并时常利用周末时间去看望曾帮扶过的贫困户。

刘店乡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聚焦“打响总攻战、全面争先进、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收官任务”总目标,夯实产业扶贫基础,全面按下脱贫攻坚“快进键”,坚决啃下“硬骨头”,争当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乡党委书记朱登斌介绍说。

为了让贫困群众参与到消费扶贫的产业链条中,刘店乡采取“公司+电商扶贫基地+合作社+贫困村贫困户”的消费扶贫模式,由公司以高于市场价10%~20%的价格从贫困户手中收购原材料,在电商产业园进行农副产品延伸加工,通过电商平台统一销售,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实现贫困村消费扶贫全覆盖。为此,该乡还注册了刘店乡农副产品商标“禧尚农”,该品牌旗下包含“一风吹”面粉、小麦仁、小米、绿豆、咸鸭蛋、鹅蛋、鸵鸟蛋、菊花茶、手工布鞋、手工粗布等20余种产品,消费扶贫累计创收320余万元。

万亩菊花扶贫基地万寿菊种植项目是刘店乡产业扶贫的一大“发动机”。去年,刘店乡立足黄河生态自然资源禀赋,瞄准农业结构调整、土地集约化经营,引进了万亩万寿菊产业扶贫基地项目。该项目集万寿菊种植、叶黄素提取、眼部保健品生产于一体,流转刘店村、欧坦村、任庄村、尚店村土地1.2万亩,带动贫困户1024人,占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的30%。经过推广种植,依托黄龙产业集聚区的万寿菊加工企业,已经形成了一条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加工后的叶黄素膏体出口至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国家。

在我的驻村扶贫工作日志里,密密麻麻的记录着那一个个鲜活而又生动的农民群体,记录着一桩桩脱贫攻坚的典型事例,记录着农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撸起袖子加油干”等精神层面上的升华,记录着乡土中的善良,记录着岁月中荡气回肠、慷慨雄壮的动人篇章。夜幕降临,老人、妇女、孩子汇聚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随着优美的音乐踏着相同的步伐翩翩起舞,欢乐声、歌声、音乐声交织在一起,尽情享受着乡土文化盛宴,抒发着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黄河岸边的儿女们正用最真实、最鲜活、最感人的生动实践,展现着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精气神。

难忘那段时光,在黄河岸边的刘店村,我曾洒下血汗和泪水,在那里有我永志难忘的乡亲。我与黄河岸边的村民同饮黄河水,脚踏黄土地,聆听黄河事,结下了黄河情。刘店人正用“黄河儿女多奇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生动实践,抒发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追梦前行。(作者李军涛系河南省开封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曾驻开封市祥符区刘店乡刘店村工作队队长)

来源:开封市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