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唯一延续至今的象形文字。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浩浩荡荡,中华文明光耀世界,那么多的历史故事,那么多的历史人物,是怎样流传至今的?答案是因为有汉字。汉字克服了语言交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传递信息、记录史实,让万水千山、万载千秋如同一瞬。汉字成为中华文明传承和弘扬的基本要素。
在汉字历史上,人们铭记着仓颉。仓颉所造的象形文字,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源的始点和传承之基。仓颉被称为“人文始祖”“文字始祖”“造字圣人”,他的墓就在河南开封城北柳园口乡黄河大堤上的刘庄村附近。暮春时节,笔者沿着黄河大堤前往瞻仰这位“文字始祖”。万里黄河奔流不息,中华文明浩浩荡荡,黄河滋润文明,文字记录文明,黄河、仓颉似乎存在着某种关联。
堤内是高大的杨树,堤外是林木成行的白蜡、垂柳、栾树,微风吹来,幽香四溢。漫步黄河大堤,如同走进一个天然氧吧。时而有不知名的鸥鸟舞动着矫健的翅膀从树林中飞过。白色的鸟儿,蓝色的天空,绿色或黄色的树叶,在阳光下分外美丽。踩着黄沙,拨开矮树枝,我们怀着庄重的心情来到仓颉墓前。
对仓颉墓,历史是有记载的。宋人《东京梦华录》几次提到仓王庙、仓王陵,说那是人们登高的好地方。北宋龙图阁学士、开封府尹包拯在庙里留下了“龙马负图处”碑刻。民国初年,仓姓后人尚来祭祖。仓王庙不知毁于何时,据说20世纪60年代时还存有残破屋架。
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自然也是有依据的。明代《万姓统谱·卷五十二》记载“上古仓颉……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吕氏春秋》《韩非子·五蠹》《史记》《汉书》都记载文字为仓颉所创。《荀子·解蔽》中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秦丞相李斯《仓颉篇》中写道“颉,古造字人也”。《淮南子·本经训》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中国人名大辞典》载“仓颉,黄帝时为左史,生而神圣,而四目,观鸟兽之迹,字成,天雨粟,鬼皆夜哭”。被后人尊称为“字圣”的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一书中说,黄帝之史官仓颉观察飞禽走兽、天象草木的形状,创造了文字。
史料证明,仓颉是在开封造的字。南宋罗泌《路史》所引《禅通记》称“仓颉居阳武而葬利乡”“浚义(仪)即春秋之阳武高阳乡也,或曰利乡”。而浚仪是开封的别名,西汉时期在开封设浚仪县。汉代司马迁记载阳武(今原阳东南14公里处)东南高阳乡或利乡,也就是开封之地。与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明代《汴京遗事》中关于仓王墓、造字台的记载相吻合。
据载,仓颉生于洛水衙邑(今陕西渭南白水东南),先归属于炎帝神农氏的部落联盟,后来与炎帝神农氏后裔发生矛盾,遂发生部落战争。仓颉带领本氏族向中原发展,自立为帝,并将帝都建立于汉代阳武(在今河南原阳东南14公里处,已被黄河湮灭)东南的开封一带。历时110年,历经5世。史书中将仓颉尊称为“仓帝”,开封人则将他尊称为“仓王”。仓颉帝都就是开封的仓垣(王)城,后被黄河淹没,大致在今开封北门以东、仓颉造字台以南区域内。仓颉在当地育有后裔夷门、侯、史、仓等姓氏。据说,战国魏国大梁夷门关守侯赢、开封北门北仓等地名由此而来。金代诗人李汾“夷门自古帝王州”,用“夷门”代表开封,应该与仓颉在开封称帝有关。
五世仓帝时期,归顺了建都开封北部轩辕楼(仓颉墓西北约5公里处,清初为避河患迁大堤南今轩楼村)一带的轩辕氏政权,封仓颉为左史。在黄帝支持下,仓颉创造了象形文字,史称“仓颉造字”。据传,仓颉改造的字以象形实物字为主,因为每天的生活来源是动植物,人们为了记录需要,把动植物形象勾画出来,图画又被精简为字。这就是民间字画同源说之依据。关于仓颉造多少字有不同的说法。南宋史学家郑樵指出,仓颉造出六百多个唯物象形单字。《仓颉篇》有三千多字,据说是黄帝史官仓颉造的字。其实,《仓颉篇》只是书名,三千多字也非仓颉的象形字而改。
1979年新修《辞海》这样表述:汉字,记录汉语的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年左右历史……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仓颉造的字今天还有多少流传了下来?我们常用的汉字哪些与仓颉有关?现在已无从考证。但是,据说在开封仓王庙造字台留下了中国最早的28个象形文字。公元992年,宋太宗赵光义命翰林学士王著编印《淳化秘阁法帖》时,将其题名为《仓颉书》,开始在全国流传,这是陕西白水、商丘虞城、濮阳南乐和山东东阿、寿光仓颉文化的源头。全国仓颉造字台有8处,唯有开封既有造字台、仓王墓又有仓王城,并且还有轩辕城。遗迹史料互有印证,“文字始祖”仓颉在开封的活动当为不虚。
几千年过去了,时光和洪水吞噬了一切。原本远离开封的黄河也流到了仓颉墓边。然而墓冢立于高丘之上,仓颉墓没有被淹,这使开封仓颉文化得以保存至今。在历史长河中,从整个中华文明来看,汉字的意义比一朝一代大多了,仓颉文化是开封华夏文明传承区的又一枚厚重砝码。黄河大堤之上的这座静静的墓冢,虽没有黄河宏大壮阔,却和奔腾的黄河一样令人敬仰,熠熠生辉,光耀古今。
来源:开封市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