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是夜经济发祥地
作者: 发布日期:2021-03-09 浏览次数:

夜经济的起源地是开封。作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最为繁荣的北宋国都,当时的开封将中国商业推向顶峰。《东京梦华录》对于北宋末年开封的夜经济有十分详尽的介绍,其中说到七十二户“正店”是“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至于“脚店”及其他小吃,也是“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北宋京城夜经济的繁荣可见一斑,而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夜经济。 

当时的东京城已成为世界上史无前例的不夜城,夜市更是数不胜数,著名夜市有州桥夜市、马行街夜市、矾楼门前夜市、矾楼酒店下夜市、朱雀门外街心夜市、土市子东大街夜市等。以东京马行街夜市为例,这条街数十里长,街上遍布铺席商店,还夹杂着官员宅舍,从而形成坊巷市肆有机结合的新格局。这里的夜市,要比东京城里著名的州桥夜市景象更加壮观。用孟元老的话来说,这里的夜市“比州桥又盛百倍”,其繁华热闹可想而知,以至于在马行街的夜市上,车马拥挤,人不能驻足。苏东坡曾满怀感慨地写道:“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街灯火记当年。”由此看来,当年的东京夜市确实壮观。 

有人说,宋代开封是一座前所未有的商业化的京城,也是夜经济和小摊集市的集大成者。唐代长安虽大,但它的108个“坊”全是住宅区。每到黄昏,坊门就要上锁,夜里不准通行,而专为做生意设的东西两“市”,同样只限于白天营业。而北宋时的开封从根本上打破了坊与市的界限,更打破了白天和夜晚的界限。从御街到城外的8个关厢,店铺鳞次栉比,商贩旅人云集,大街小巷、桥头路口均成为交易之地,形成商业饮食市场20余处,连皇宫的东华门外也是一个“市景最盛”的饮食市场,整个东京城成了一座繁华的不夜城。 

1927年,冯玉祥主政河南时,将相国寺改为“中山市场”。饭铺和小吃摊以及推车、挑担儿、挎盒盘的小贩也多集中于此,十分兴盛。就连冯玉祥也时不时到市场品尝风味小吃。开封夜市与南京夫子庙、北京大栅栏、武汉户部巷都是当时最繁华的小吃地。1956年“公私合营”,餐饮业全都合进国营的饮食公司,个体摊贩聚集的夜市自然消失了。1978年,政府号召搞劳动竞赛活跃市场。于是,当时的开封市饮食公司就组织国营饭店开进鼓楼广场,率先办起夜市。“第一楼”卖馄饨,“万芳春”卖萨其马、蛋散、开口笑、水晶包,“鼓楼饺子馆”卖水饺,“又一新”炸双批油条,还有馓子、麻花、烧饼等。自1985年到1994年,开封夜市由自发形成的小夜市发展为政府正式批准的正规夜市。 

如今,开封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多种经营模式和经营主体,夜市形成良性竞争格局。同时店面升级,统一外观和卫生管理标准,以仿宋式的街景、精细化管理推动夜市从传统小吃变为观光景点。退路进店,让夜市更集中,不断提升品位。每当夜幕降临,开封灯火辉煌,灯火之中,招牌林立,绵延不断,蔚为壮观。

来源:开封日报